传承千年散户配资官方网站查询
文化瑰宝
传承与创新
2025年9月15日,由包头市文化馆(市非遗保护中心)主办的“我从草原来·北疆同脉——国家级非遗项目‘包头剪纸’呼伦贝尔巡展”在呼伦贝尔市文化馆盛大启幕。这场展览犹如一座跨越地域的文化桥梁,将包头剪纸这颗在阴山南北文化沃土中孕育出的璀璨明珠,带到了广袤的呼伦贝尔草原,让两地群众共同领略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。
呼伦贝尔市文化馆(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负责人崔晓明表示,此次活动是北疆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,更是两地携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,百余幅剪纸精品跨越地域而来,既展现骏马奔腾的灵动、草原风光的壮阔,也传递着北疆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深厚情谊。它不仅是一次剪纸作品展,更是一座文化桥梁,让两地在文化互鉴中凝聚起传承发展的合力。
展开剩余76%步入展厅,百余幅包头剪纸精品映入眼帘,瞬间将观众带入一个由镂空光影构筑的艺术世界。包头剪纸深植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之地,经过漫长岁月的淬炼,形成了“意在刀先、心手合一”的独门绝技。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无需事先勾画,艺人们以剪为笔,在纸上肆意挥洒。他们化繁为简,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丰富的内涵;又以简驭繁,将复杂的生活场景与情感融入方寸之间。那一幅幅作品,有的展现骏马奔腾的灵动姿态,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在草原上回荡;有的描绘草原风光的壮阔景象,蓝天白云、绿草如茵的画面栩栩如生。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形式,勾勒出北疆儿女的生命图谱,不愧是“刻在纸上的草原史诗”。
包头剪纸的辉煌成就,是三代传承人匠心坚守与创新的结晶。自上世纪末以来,依托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的深厚根基,包头剪纸在当代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。据统计,共有230余件作品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荣膺大奖,其中50余件更是摘得中国民间文艺“山花奖”桂冠,这一成绩在民间艺术领域实属亮眼。更值得骄傲的是,1200余件精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、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权威机构永久收藏,这不仅是对包头剪纸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,更是其走向世界的有力证明。2011年,包头剪纸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,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这一草原瑰宝正式登上世界文化殿堂,获得了更广阔的展示与传承空间。
如今的包头剪纸,已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传承队伍。在2位国家级大师的领衔下,8位自治区级传人与42位市级传承人接力传承,构建起“活态传承+创新发展”的良性生态。这种梯次分明的传承模式,既保证了传统技艺的原汁原味,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,使得包头剪纸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彩。
此次“我从草原来·北疆同脉”主题展览,是包头市文化馆(市非遗保护中心)与呼伦贝尔市文化馆馆际联动的重要成果。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,不仅让呼伦贝尔的观众近距离感受了包头剪纸方寸纸间的艺术张力,更推动了北疆非遗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时代光彩。展览现场,不少观众被剪纸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所打动,他们纷纷表示,通过这些作品,更深刻地理解了北疆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历史与现状。
包头市文化馆(市非遗保护中心)的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继续加强与各地文化馆的合作,举办更多类似的巡展活动,让包头剪纸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走出更多地方,让更多人了解、喜爱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,共同续写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。
发布于:北京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